心態
為人師者,一定都和我有相同的經驗:
站在講台上,面對台下形形色色的學生,他們臉上的神情可以一覽無疑。有人不斷點頭微笑,洗耳恭聽;有人手叉在胸前,一副不屑模樣;有人坐立難安,手上的筆轉個不停。
每個學生的舉止各異,是因為他們抱著不同的心態來聽課。
一個人除非學會控制自己的思想、感覺及情緒,否則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。
過於沉溺於自我、不知反省、行事只憑直覺者,我們是有權不接受這樣的人。
「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?」這是Y世代所標榜的主流意識。年輕人認為若重視「自我控制」,就是不合潮流,也跟不上時代。
善惡乃在一念之間。
人是沒辦法改變的,但心態可以改變。
我們常說,某個人變了。其實變的不是他,而是他的心態─心境與態度。
你一直都是你。但是,前一刻,你還眉開眼笑,現在,卻哭喪著臉。為什麼有如此大的轉變?這差別是你處於不同的神經生理狀態(neurophysiological state )。
人的神經生理狀態,可分為兩大類:
一是激勵狀態(Enabling state,簡稱E狀態);二是麻木狀態(Paralyzing state,簡稱P狀態)。
當我們處在E狀態時,會變得有自信、敢愛、堅強、快樂、興奮。
當我們處在P狀態時,會變得多疑、沮喪、恐懼、焦慮、悲傷、受挫。
我們時刻就在E、P之間進進出出。
一個人的態度,決定一個人的行為,而行為則決定結果。
態度,來自心境。如果你能改變心境,就能改變態度。
在追求人生的目標上,難免有成敗、輸贏、得失的不同結果。差別就在於自己是處於什麼樣的心態、擁有怎麼樣的態度。換言之,你抱持何種心態面對自己。
促使一個人的行為有方向、有活力的關鍵要素,就是動機。
進一步說,動機形成了人生方向,也迫使我們努力追求人生重要的目標。
例如:有人需要認同和重視;有人需要地位及名聲;有人需要金錢及厚祿;有人需要安全感和歸屬感。
這些不同的動機,驅策價值觀迥異的人,有了自己獨特的人生觀。
在人際關係和工作上,動機支配我們的好惡,影響我們為人處事的態度,也左右我們如何與不同的人交往。
一個人的動機和目標,和他的心態密不可分。
如果一個人渴望受到別人的敬重及愛戴,這就是一種心態。有了這種心態,他所展現的,必然是「人溺己溺」、「視民如傷」、「設身處地」的態度與行為。
因此,每天在你生活週遭發生的各種情況,你是如何看待?用什麼角度?對每一件同樣的事,每個人的心態不同,觀感也大異其趣。
查理嗆「活不下去了」,有人把他視為英雄,有人說他是閒情逸致;阿珠嘆「日子難過」,隔日肉攤前大排長龍,但有人懷疑她在演戲;老人搶食學童的剩菜、剩飯,有人看了掉淚,有人無動於衷。這全都因為看者、聽者的不同心態,而有了不同的行為。
人生是好是壞,不由命運來決定,而是由心態來主宰。
換句話說,看待世事、對待他人,你可以自由選擇採用E狀態或P狀態。
思想是行為之母。
相由心生。
態度決定高度。
若要生活快樂、事業成功、婚姻美滿,就從改變心態開始吧!

 

2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珊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